本月29日,世界園藝博覽會(下稱“世園會”)將在北京舉辦,這也是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后,我國第二次舉辦“世園會”。“世園會”的舉辦,將對我國花卉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杜鵑花之鄉——柴橋街道,隨處可見田野上杜鵑、茶梅、紅花檵木、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等品類豐富的花卉、苗木連綿成片,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花木大量銷售的季節。從今年一季度情況來看,柴橋花木的銷售形勢良好,許多品種的花木,一方面銷售量擴大,另一方面價格上漲,以紅花檵木為例,小苗的價格相比去年同期至少翻番,種植面積最大的杜鵑價格和去年同期差不多,但銷量明顯上升。
興 起
20世紀80年代前后起步,如今村村種花木
北侖是中國花木之鄉,而北侖的花木產業發展源自柴橋街道。據了解,柴橋的花木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時代,目前,柴橋花木種植面積達到2萬多畝,而柴橋人在外地種植的花木面積還超過了這一數據。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柴橋農民開始種植花木,最初主要集中在河頭、嶺下、洪岙等幾個村。到20世紀90年代初時,柴橋花木的種植面積已經至少有三四千畝。正是在柴橋花木發展的初期,但在當時國內花木種植業快速發展的時期,綠化、園林等對花木的需求卻沒有同步擴大,這導致柴橋花木產業遭遇了短暫的“停滯發展期”。
所幸,困難是暫時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花木產業再次煥發了生機,到2002年前后,柴橋花木的種植面積從原先的三四千畝,擴大到了2萬多畝,街道范圍內再想要擴種,已經無地可尋。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柴橋花農眼光開始向外,“走出去”種花木掀起高潮。據介紹,目前,柴橋街道34個行政村,村村種植花木,其中10個村為花木專業村,花木行業從業者5000余人。柴橋花木種植面積占柴橋耕地面積的95%以上,占北侖全區花木種植面積的約35%。
在花木種植發展的同時,從柴橋“走出去”的花木經紀人也已經遍布全國,幫助柴橋花木行銷全國市場。在南京、蕭山、常州等國內主要花木市場,設立花木銷售攤位的柴橋花農也有500多戶。
瓶 頸
土地資源緊缺、部分品種老
40年來,柴橋花木產業從無到有,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無論是花木種植的品種、種植規模還是從業人員,與產業發展初期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孫安國看來,柴橋花木產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重視的地步。柴橋花木產業,亟須轉型發展。
首先是可用于花木種植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如今,不要說在柴橋街道,即便在北侖,也已經難覓土地用來種植花木。盡管柴橋花農種植花木的“腳步”已經走出了北侖,走出了寧波,甚至不乏農民前往外省種植花木,規模以數千畝計,但是對于大部分的柴橋花農來說,“走出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考慮的問題不少,例如:土地租賃、管理、銷售、生產成本等。其次,從總體上看,柴橋花木存在品種老化、部分品種的花木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突 圍
調整產品結構,農戶抱團發展
近年來,有反映在了花木市場上,精品受到市場歡迎,價格賣得上去。舉例來說,同樣的花卉或者苗木,造型前后,價格差距不小。代表花木還有茶梅,目前在花卉市場上非常搶手。嶺下村一位姓林的種植戶一棵已經培育30年左右的茶梅,冠幅達6米,有人愿意出價20萬元購買。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花木種植走精品化道路已經越來越受到花木種植戶的認可。作為街道農業支柱產業,柴橋花木產業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街道建成了以柴橋花木產業農合聯、花木協會為核心,集產銷研于一體的柴橋花木產業模式。
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街道花木協會、農合聯通過引導先進種植戶示范帶動,田間地頭、入戶宣講等方式,鼓勵并引導花木種植戶培育附加值相對高的苗木;在技術、銷售等方面給予種植戶指導、幫助;引導種植戶制作微型盆景,比如小型的杜鵑、羅漢松、五針松等。柴橋花木協會和農合聯專門建立了花木供求微信群,群內花木收購信息及時發布,種植戶互通有無;微型盆景展和培訓活動已經多次舉辦。
花木種植的管理方式、花木產品結構亟須調整,是眼下花木種植戶們的共同心聲。種植戶希望:在種植戶主動學習、對接市場的同時,政府部門、相關的行業組織,能夠更多地提供信息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品種選擇、當下國內各大花木市場主要花木品種的價格行情等。有技術的花木種植戶也能夠抱團,共同打造柴橋乃至北侖的花木精品園,打響北侖花木“品牌”。
(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北侖分局)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