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44周年,《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于3月15日施行。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天空,一株株剛栽下的小樹苗露出新芽,蓬勃生長。這個春天,在湖州,同樣綠意盎然的還有這樣一群“地球居民”,它們跨越千年風雨,始終注目凝視著這方水土:
在鐵佛寺,兩株古梅粉紅如云、清香滿院,綻放一片江南詩意;在南潯小蓮莊,百年紫藤似臥龍參天盤卷、枝葉茂密,迎接一場紫色浪漫;在長興八都岕,3516株銀杏古樹抖落晨露,為秋天的十里金色長廊積蓄力量……
最新一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統計顯示,全市共有古樹名木8936株,古樹群57個,名木群1個,古樹8890株,名木46株。其中一級古樹184株、二級古樹468株、三級古樹8238株。分屬40科、79屬、110種。
古樹名木見證的,不只是四季更迭,更是山水和人文。
“自然博物館”的年輪密碼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走進德清縣莫干山麓的碧塢龍潭景區,一株逾千年的雌性南方紅豆杉獨踞竹海,其主干筆直如劍,枝葉層疊似翡翠華蓋,與不遠處的雄樹守望,形成跨越千年的“植物界梁祝”。
作為第四紀冰川孑遺物種,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這株南方紅豆杉也是浙江現存最古老的紅豆杉之一。在民間傳說里,更見證過明代隱士沈周揮毫繪就“一樹紅珠映山月”的丹青。
每一株古樹名木,都蘊藏著人與自然的傳奇。
怎樣的樹,才稱得上“古樹名木”?
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生態林業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古樹指的是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在一個區域內集中分布,形成由多株古樹組成的群落,通常具有較高的生態、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稱之為“古樹群”。名木,則是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
古樹實行分級管理,樹齡在100年以上不滿300年的樹木屬于三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不滿500年的樹木屬于二級古樹;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樹木屬于一級古樹。
湖州家底如何?自1996年起,湖州歷經多次專項普查,為8936株古樹名木建立了“電子戶籍”,構建起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館”。
在這座“自然博物館”里,銀杏以51.39%的占比成為絕對主角。古樹數量在百株以上的還有12個樹種,分別是楓香、麻櫟、樟樹、櫸樹、榧樹、楓楊、苦櫧、柳杉、金錢松、樸樹、三角槭和馬尾松。
白皮松、側柏等26個樹種堪稱“獨子”,只有單株古樹。
從區域分布來看,各區縣分布很不平衡。長興縣和安吉縣為“古樹大縣”,分別是4313株、3329株,德清縣644株,市本級(吳興和南潯區)650株。
這群特殊的“地球居民”,編織出了全省乃至全國所罕見的生態圖譜:長興縣小浦鎮八都岕,6個古樹群形成延綿十公里的銀杏長廊;安吉縣山川鄉九畝村的中國金錢松森林公園,5萬株金錢松組成森林矩陣,刷新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規模紀錄……
然而,由于自然災害、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影響,這份“綠色遺產”面臨著生存空間不足、病蟲害侵擾、土壤硬化等生存挑戰,隱憂重重。
“百歲老人”的老有所依
陽春三月,萬物生發。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生息,銀杏漸漸蘇醒。
安吉縣梅溪鎮錢坑橋村的銀杏古樹文化公園里,有一株1100多歲的銀杏樹。它,一株5叢,身高32米,平均冠幅23米,是“浙江十大樹王”,也是全國“十大最美古銀杏”。
“有些枝丫已經冒出芽頭了,長勢不錯。”一大早,村干部趙棟材例行巡查古樹公園,瞧瞧銀杏生長情況,看看有沒有病蟲害,“村里孩子從小在樹下玩耍著長大,老人愛聚到樹下納涼嘮家常。一直以來,村子和銀杏相伴成長,村里人人愛護古樹。”
近年來,這位“千年老者”卻屢屢遭遇生存危機。為了給它騰挪空間,錢坑橋村毅然決定建設古樹公園,通過外部生長環境改善和內部樹體生理修復綜合保護與復壯的技術措施,提升古銀杏生命力。
緊靠銀杏的3戶人家房子拆除遷移;壓著樹根的道路鏟了,向外挪12米,擴大保護半徑;新建景觀長廊和拱橋,實施水塘翻修、綠化種植、亮化工程……公園建起來了,古銀杏煥發新的生機。
和這株古銀杏一樣,湖州的每一株古樹名木,都“老有所依”。
打開古樹名木網上管理系統,古樹名木的信息都已上云入庫, “一樹一策”,實現“一表管理、一圖盡覽、一鍵查詢”,并對其生長環境、管護措施、認養捐贈、問題清單等情況進行智能化的定期監測,動態管理。
對古樹名木的保護,該市構建起多元化機制。
一樹一保險——安吉縣為3329古樹名木購買政策性保險,通過引入古樹名木綜合保險,對由于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原因造成古樹名木傾倒、傾斜、蛀干(蛀枝)、枯萎以及主干分枝折損事故及第三者責任事故進行賠付,既保護了古樹又解了民憂。
一樹一團隊——長興縣組建“銀杏守護人”專業隊伍,實施專業化養護,并加強常態化監管和數字化管理,集成古樹“一張圖”、在線監測、任務派發、古樹巡查等多個功能模塊,促進古樹的可視化精準保護。
一樹一管家——聘請專人對轄區內的古樹進行日常看護,讓古樹管護更加精細化,開創古樹專人定株保護的新機制。
保護古樹,人人參與。在湖州,“綠色合伙人”的隊伍逐漸龐大。
“綠色遺產”的共富密碼
“來來來,這里需要施肥。”
“快快快,爭取今天把外立面裝修完工。”
……
3月10日,樹木抽枝發芽,長興縣小浦鎮八都岕景區一派繁忙景象:古樹管理人員忙著松土施肥、觀察芽頭,為“滿岕盡帶黃金甲”蓄積能量;民宿業主忙著規劃改造、提質升級,整裝待發笑迎八方客。
在這片連綿5公里的山岕內,散落著3萬株原生野銀杏樹。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就有3516株,被譽為“浙江最美古樹群”,長興也被譽為“中國銀杏之鄉”。
如何把古樹資源轉變為共富密碼?長興縣探索古樹價值的多元化利用,打造獨具特色的“古樹佳”品牌,拓展“古樹+”的文旅模式,塑造“杏福”文旅品牌,充分挖掘古銀杏的深厚文化底蘊。
走進八都岕,美景引人入勝,銀杏面膜、銀杏宴、岕里刺繡等文創產品奪人眼球,千年銀杏果拍賣、文創產品研發銷售等活動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春季踏春、夏季納涼、秋季看金黃、冬季賞雪景,我們把賞銀杏與古道文化、戶外運動、鄉風民俗等結合,實現每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方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勵強說,“古樹+”不僅帶動了鄉村振興,吸引了年輕人洄游發展,又反哺了古樹保護,“村里的民宿業主積極認養古樹,村民也把古樹當成‘幸福樹’‘致富樹’。”
古樹名木保護,不僅是樹的保護,更是讓古樹名木“活”起來。
近年來,該市將古樹獨特的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相結合,建設古樹公園,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富民產業。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級古樹名木文化公園8處,其中長興縣3處、安吉縣5處。
沿河而建的鄉村,高大挺拔的古樹,蜿蜒曲折的古道……走在位于安吉縣上墅鄉陽山山麓的董嶺村金錢松古樹文化公園內,一股帶著綠意的鄉愁撲面而來。“很適合帶孩子親近自然,認識了不少稀有樹種。”來自上海的游客楊先生說,走進自然的親子游很受歡迎,讓孩子玩的同時學到了知識。
把古樹名木保護與生態旅游、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湖州正努力挖掘“綠色遺產”里的共富密碼。
(湖州市林業局,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
公眾號 |
手機版 |
|
![]() |
![]() |